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礼仪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享誉于世。可以说,“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礼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1]。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当代,礼仪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素质教养的重要尺度,更是现代人立身处世、事业成功的重要前提。对于承担着建设和谐社会、传承中华文明这一历史使命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弘扬传统礼仪文化,提升文明礼仪素养,复兴礼仪之邦,责无旁贷。
1 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传承与发展意蕴。
1. 1 对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
“文化”一词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为:
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传统文化则是民族文化通过与外来文化进行交流和磨合,不断地发展演变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现象。
著名史学大师钱穆先生认为“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礼仪文化代表着中华文明的精髓。然而,近年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越来越清醒地看到: 在物质文明极大繁荣的同时,“中国人在礼仪文化方面的缺失与落后几乎无法再与曾经的华夏媲美”[2]。相比之下,中国的传统礼文化在与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韩国却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本位文化向前发展的重要前提,如果对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不加以重视和继承,民族文化将会以惊人的速度流失殆尽。
大学生肩负着文明传承的重任,对于传统礼文化,要批判继承,汲取精华,将礼仪文化中的优秀精髓入脑入心,内化为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并贯穿于言行举止之中,使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穿过历史的长河,体现出永恒的价值。
1. 2 推动国民素养的提升。
中国古代的礼仪是以修身为基础的。儒家把“礼”视为修身的最高境界,也把它作为做人的基本要求,其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素质,规范人们的行为。《礼记》有曰,“德辉动于内”,“礼发诸外”,强调礼仪和修身相结合。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都是主张外在的礼节仪表要以内在的美好德性为支撑,内外兼修才能称为君子。
身居礼仪之邦,应为礼仪之民。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知书达理、待人以礼,应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尤其是在国际间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礼仪素养恰恰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需要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和良好的礼仪道德修养。
1. 3 体现和谐社会的发展。
在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传统礼仪曾作为“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 的重要手段,对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人际和谐等方面产生过不可取代的作用。总的来说,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就是“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思想。
“和”体现了礼文化内在的结构性功能,礼能够调整人的主观欲求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影响和制约人的行为方式,促使人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达到和谐共处的平衡境界。因此,礼文化中所强调的“和”,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作用。
当代中国,全面构建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和谐素养的大学生。汲取传统礼文化精髓,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使他们通过后天的习熏悟化形成稳定的内在品质结构,推动整个社会实现富者有礼高雅,贫者有礼免辱,父子有礼慈孝,兄弟有礼和睦,夫妻有礼情长,朋友有礼意笃,社会有礼祥和的良好社会风尚。
2 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2. 1 礼仪素养残缺。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大学生作为一个思想活跃、可塑性强且高度聚集的群体,必将成为我国未来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不仅应有过硬的知识技能,更应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感和文明素养。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当代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在逐年完善。然而,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知识、没文化,受教育、没教养的学生仍不乏其人; 标榜个性、冷漠自私的学生随处可见; 不敬师长、诚信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的文明礼仪修养与其所受文化教育不对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形象和他们的健康成长,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
2. 2 礼仪素养缺失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随着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大量“新事物”和“新思潮”涌入,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思想观念造成了巨大冲击; 而当代大学生对于新鲜的外来文化更容易认同,能够快速接受。二是对传统礼仪文化认知缺失。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传统文化被良莠不辨地一并作为封建残余批判,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使儒家思想和传统道德遭受到毁灭性打击,包括礼仪文化在内的民族的、传统的优秀思想文化和道德观念被无情摈弃,文化因断裂而无法传承,礼仪之邦也辉煌不再。三是家庭礼仪教育的不够。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可是他们一旦养成一种习惯,便很容易地、很自然地被接受了。”就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受到的最初也是最关键的启蒙性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子女,而当代的一些家长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礼仪教育,自身思想认识和礼仪修养不足,因此,“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论语·子路》) ; 加之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宠溺有余而管教不足,导致很多孩子教养不够。四是学校对礼仪教育不够重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校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智力教育和知识教育,一味地追求升学率; 相比之下,对于学生的礼仪教育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使学生没有机会系统而深入地学习礼仪文化,导致一些学生忽视礼仪规范,礼仪素养不高。
3 礼仪教育的途径。
3. 1 情景化人。
社会是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加强礼仪教育不仅有赖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个人的努力,更应当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只有营造文明礼貌的社会氛围,青年学生才能“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首先,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中小学阶段是大多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应充分挖掘中国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资源,大力开展传统礼仪教育,使学生知礼懂礼守礼,培养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应将礼仪课程作为大学生必修课引入课堂,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传统礼仪文化教育,自觉传承中华礼仪文化。其次,要重视和加强家庭礼仪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通过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和专题讲座,提升当代家长的素质,弥补当前家庭教育的不足和缺失。再次,要营造全社会学礼守礼的良好氛围。近年来,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发展,国人学礼、明礼、行礼正在成为一种风尚,我国的礼仪环境正在恢复重建。要大力倡导和弘扬优秀传统礼仪文化,重视现代公民的文明礼仪素养培育。此外,还要发挥各类媒体的宣传和渗透作用,大力传播明礼行礼的观念,营造浓厚的礼仪文化学习氛围。
3. 2 古意新范。
古语有云:“知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任何一种新思想,既不会是人们脑中所固有的,也不会突然从天而降,而是从已有的思想资料出发,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换言之,是赋予“老”传统以“新”
意,即“古为今用”。因此,对传统礼仪文化的基本精神做出现代诠释,对于丰富社会主义礼仪文化的内涵极为有益。中国传统礼仪,一方面存在着与现实生活相冲突的思想因素,如“三纲五常”
为核心的封建等级观念和“三从四德”为中心的男尊女卑观念,同现代的民主、平等观念格格不入,应当扬弃; 另一方面,传统礼仪中辞让、中和、敬老、尊师、诚信等观念,与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礼仪是一致的。因此,古为今用,从传统礼仪文化中寻找现代礼仪的精神源头,将礼仪教育深深植根于这一基础之上,会让大学生在学习礼仪的过程中获得精神的满足。正如李岚清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现在提倡的热爱祖国、集体主义、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谨严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先人后己、勤学不倦,等等,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
3. 3 知行统一。
《吕氏春秋·孝行览》曰:“礼者,履此者也。”显然,中国传统礼文化不仅有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而且有着鲜明的践履性,即实践性。“德诚于中,礼行于外”,意在礼仪既有内在的道德要求,又有外在的行为尺度。因此,加强大学生传统礼仪教育,要知识与实践并重。
首先,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把课堂想象成社会舞台,让学生进行模拟实践。运用“示范———模拟———评议”的教学模式,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操作,使学生亲临其境,融入角色,学以致用,促进理论知识和礼仪规范转化为日常生活的自觉行为,弥补学生生活阅历和实践经验的不足,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可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描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清是非,掌握礼仪的“度”,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能缩短学校生活与社会实际的距离,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表达能力。此外,可采用对比教学法,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地域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礼仪也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礼仪和礼节也不尽相同,通过对比教学可激发学生学习礼仪的兴趣,帮助学生明晰古今中外礼仪的流变和异同,有助于学生正确施礼。
加强传统礼仪的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有利于大学生在体验和践行礼学的过程中,站在传统文化的制高点,深刻认识和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同时,能够促进大学生将知识和修养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读书与做人“两张皮”的问题,使大学生通过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诠释出中华优秀传统礼仪的无穷魅力,塑造出举止适度、气质高雅、语言文明、服饰得体的谦谦君子形象。
上一篇: 传统文化礼仪篇:中国传统礼仪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