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圳商报  作者:刘悠扬

    沉寂许久的观澜版画村又回到人们视野之中。不久前,经媒体证实,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已被确定为第三届文博会候选分会场,并将于5月16日即文博会前夕正式挂牌成立,同期举行的首届中国·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也在最近完成了初评,各项筹备工作已进入冲刺阶段。这个消息就像一把烈火,不仅点燃了一桩持续一年之久、不断引发关注与争议的“旧闻”,更照亮了踯躅在中国美术产业崎岖路上的各色人等。

    这么说是有背景的。而且,同样的论断,搁在一年前也肯定不成立。因为,从2006年到2007年这短短一年,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油画产业经历了罕见的寒冬,这让方兴未艾的版画产业不得不承担起更多的喜和忧。

    敏感的行内人都有体会,一直以来中国美术的产业化道路走得颇不顺畅,即便是创造了巨大利润的油画复制品产业,也始终处于一个艺术与商业无法调和的尴尬境地。到了2006年,这个惟一能够称得上产业的行业,也从最初的低产量高利润走到了高产量低利润,甚至市场饱和、利润最小化的境地,越来越显现出它作为一种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特点。与此同时,一大批以“油画”命名的产业基地也今不如昔。深圳布吉大芬村依旧风光,但油画产业村的角色更多让位于油画产业特色旅游胜地;厦门、莆田的油画产业基地也像农村孩子的土玩具,门庭冷落车马稀;至于其他地方政府盲目跟风、纷纷上马的油画产业村、油画一条街就更是衰败。

    究其原因,这些学院派眼里的行画,通过流水化作业制造出的仿制品,实质上是些没有创意的复制品,在文化创意产业如火如荼发展的趋势下,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很多国外客商早在上世纪末就开始开发原创的油画设计图稿,并且争得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2006年,在欧美市场销售的油画相当大的部分也都是近几年流行的新设计,而不再是过去单调的名家复制品。

    原创,成了创意文化时代最不可或缺的关键词。当中国的油画供货商们依然在产业链的末端苦苦挣扎,刚刚出世的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就已经明智地将起点定位于“原创”——以版画家原创工作室为基础的“前店后厂”将成为基地的创意核心;由中国美协版画艺术委员会倾力打造的中国·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将成为国内最有号召力的版画盛会,以保证基地的艺术水准。观澜版画村不是国内第一个版画产业基地,前有苏州桃花坞、河南朱仙镇、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四川锦竹等传统木版年画作坊,后有厦门松溪、重庆綦江等十三个全国版画之乡,但从它的策划起点、规划方案和实施力度来看,却至少是目前最高规格、最高艺术水准、最具国际性,也最有可能将原创与产业连接起来的一片试验田。

    对于观澜版画村而言,“喜”的是临危受命,“忧”的是产业链的缺失。保证高端艺术水准,并不意味着目标市场就能任凭调度。面对国内版画市场凋零、国外版画市场也不甚乐观的现状,观澜版画村的策划者们一年前的宏愿——“建立创作、加工、收藏、鉴定、销售一体化管理的原创产业链,形成全国版画的行业规范,把这里打造成享誉全球及中国最理想的版画原创产业的集散地”,至今仍进展缓慢。相比之下,同样工程浩繁的首届中国·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却已然进入倒数计时阶段。

    事实上,原创是容易的,产业化却并非易事。一是批量化的版画市场在哪里?二是如何让加工、耗材、销售等环节都极不健全的版画产业链运转起来?这两个致命的问题困扰着观澜版画村的策划者们,他们的设想,或者是利用大芬村的国际销售资源,或者是借助世界上最大的版画工厂——加拿大诺瓦克版画工作室的全球销售网络,也都尚未落到实处,充满着不确定性。

    观澜版画村和大芬油画村,一个从产业链前端切入,一个由产业链末端反思;一个有了原创愁市场,一个又从市场回溯原创;对于一直在艺术与商业之间寻找平衡的中国美术产业而言,它们的境遇如同镜鉴,充满了启示。

    作者:刘悠扬


·上一篇文章:宣传片盗用名人名画 电影<投名状>被索赔(组图)
·下一篇文章:"中国古近代名家书画收藏展"昨日在威海市博物馆开展


转载请注明转载网址:
http://www.9j1.com/html/arts/07323114821F8IHIJBADCAFH0GEEACI.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