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华科智造

华科智造

  华工科技位于中国光谷腹地的总部大楼。

  (资料图片)

华科智造

  华工科技位于武汉新城的智能制造产业园未来城基地。(资料图片)

  激光,是20世纪人类最重大的发明之一。60多年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激光技术的应用边界不断拓展,尤其在高端制造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一进程中,发达国家扼守关键核心技术,极力封锁我国激光产业发展的“咽喉要道”。

  在我国激光领域,有一家不服气、不服输的企业,向着“行业领先、国产替代、专精特新”奋力前行,成为中国激光行业参与全球竞争的代表力量。它就是1999年成立于中国光谷的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工科技”)。

  2022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华工科技核心子公司——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光电子信息产业是应用广泛的战略高技术产业,也是我国有条件率先实现突破的高技术产业。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必须加强技术研发,提高国产化替代率,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高瞻远瞩,指明行业发展方向。牢记嘱托,华工科技笃行不辍。

  关键一跃

  近几个月,华工科技火了!凭借在光模块领域的技术和产品优势,华工科技股价大涨,市值迭创新高,前来调研的机构和投资者络绎不绝。

  这并非华工科技第一次迎来高光时刻。2000年6月,头顶“中国激光第一股”光环,华工科技在深交所上市。作为华中科技大学校办企业,依托高校在激光领域的技术积累和研发优势,以及资本市场的融资便利,华工科技从销售额不到亿元的“小块头”,快速成长为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

  国内首台高性能光纤激光器、首套三维五轴激光切割机、首条新能源汽车全铝车身激光焊装生产线、首套半导体晶圆激光切割机、首个半导体激光器芯片……通过自主研发,华工科技接连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先后诞生60多项“中国第一”,牢牢占据全球行业第一梯队。

  但受制于校办企业的体制因素,一段时间内,公司业绩并不耀眼,发展后劲稍显不足。

  “校办企业有优势也有劣势,不持续推进改革就没有出路。”看到一个个曾经辉煌的校办企业倒下去,华工科技党委书记、董事长马新强坦言曾经十分焦虑。

  2018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对高校所属企业进行全面清理规范,厘清产权和责任关系,促使高校聚焦教学科研主业。由此,校办企业改革加速推进。

  借政策东风,2021年3月,经过多方案比选和审慎决策,华工科技完成校企分离改制“关键一跃”。其控股股东由武汉华中科技大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武汉国资主导设立的国恒基金,实际控制人由华中科技大学变更为武汉市国资委。

  跟以往一些校企改制只是简单变更股权、换汤不换药不同,采取基金收购的形式在全国校企改制中尚属首创。武汉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艾娇主导过不少收购案例,像华工科技这种带有顶层设计的收购方式,她还是第一次在校办企业中尝试。

  艾娇介绍,改革不仅将管理团队的股权激励和公司业绩捆绑在一起,而且收购前就明确权责清单,公司管理团队保持稳定,股东不干预企业日常经营,绝大部分决策在公司内部就可拍板解决,较好地破解了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问题。

  为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2020年11月,马新强及其他39名公司管理团队成员、核心骨干共同出资1.5亿元设立合伙企业——武汉润君达企业管理中心,并通过该合伙企业持有国恒基金3.26%的股份,共同参与国恒基金管理运作。以此为背景,公司拟订了核心骨干团队专项管理办法,贯彻增量利润的倒金字塔奖励原则,实现了公司管理团队、核心骨干员工的自身利益与企业发展深度绑定。

  “如今,我们是事业合伙人、命运共同体,个人收益跟企业利润挂钩,大家工作起来更有动力。”华工科技总裁助理李慧坦言。



 1/7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发展特色粽业 助推乡村振兴

下一篇探访“天空之镜”茶卡盐湖3000年开采史和盐业发展史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