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兰州“八办”纪念馆——文物里的红色故事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甘南路旧址小院)

兰州“八办”纪念馆——文物里的红色故事

  谢觉哉的皮箱

兰州“八办”纪念馆——文物里的红色故事

  八路军驻甘办事处的同志学习俄文时使用过的笔记本。(本版图片由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提供)

兰州“八办”纪念馆——文物里的红色故事

  字条(资料图)

兰州“八办”纪念馆——文物里的红色故事

  丛德滋使用过的毛毯

兰州“八办”纪念馆——文物里的红色故事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展厅一角

  岳峰伟 王慧元

  在高楼林立的兰州市中心,静静地矗立着两处青砖灰瓦木质门窗的院落,这两处院落相隔不远,均是典型的兰州传统民居。在车水马龙的闹市中,它们显得静谧而肃穆,像一位历经峥嵘岁月的老人,向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讲述着80多年前发生在小院里的故事,这两处院落就是八路军驻甘办事处旧址。在这里陈列的一件件革命文物触动人心,一段段革命历史永志难忘。抚今追昔穿越历史烟云,让我们走近这些无声的革命文物,追忆文物背后的峥嵘岁月。

  八路军驻甘办事处于1937年5月在兰州成立,时称红军联络处,又称“彭公馆”,8月改为现名。1943年11月撤回延安,历时6年,先后在两处旧址办公。其间,在党代表谢觉哉,处长彭加伦、伍修权等同志领导下,在开展营救被俘流落的红军西路军将士、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同苏联外交代表处和军事代表处的联系、接待党往返苏联人员、转运抗战物资、输送进步青年到延安、指导中共甘肃工委开展工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周恩来亲切地誉为“革命的接待站,战斗的指挥所”。依据八路军驻甘办事处的历史功勋建立的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简称兰州“八办”),于1981年对外开放。

  文物是历史的记忆。红色文物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见证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是弘扬革命传统、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馆藏的革命文物具有极强的精神价值、历史价值、思想价值。这些革命文物蕴含着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形成独具特色的红色印记。

  谢觉哉的皮箱

  谢觉哉的皮箱为纪念馆馆藏一级革命文物,牛皮,棕色,长方形,以两条皮带使盖与箱连为一体,外有弧形提手,四周侧面均有压制花纹,箱内上下均系红绸,内底部两端各有皮带条(带扣),箱内底、盖之间各有皮拉带一条。箱体及箱盖四边均有裂缝,局部有破损。这只小小的皮箱看上去毫不起眼,甚至显得有些破旧,却展示了革命先辈谢觉哉的人生历程和革命故事。

  谢觉哉,字焕南,别号觉斋,生于1884年,湖南宁乡人。21岁考上秀才,1920年8月,经何叔衡同志介绍前往湖南长沙通俗教育出版报编辑所主编《湖南通俗报》,以此传播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1925年,谢觉哉加入中国共产党,至此从一个封建秀才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1934年10月,谢觉哉参加了长征。

  1937年5月,国民党面对全国抗日形势,同意中国共产党在兰州设立一个半公开的办事机构:红军联络处。7月29日,为加强党在甘肃的统一战线工作,壮大办事处的力量,谢觉哉受毛泽东的委托,以中共中央驻甘代表的身份手提着这只皮箱来到兰州。此时办事处工作正处于开展阶段,面对斗争形势复杂、环境十分恶劣的现状,谢觉哉不顾个人安危,寻找各种机会,全力推动甘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时任国民党甘肃省政府代主席贺耀组,与谢觉哉同是湖南宁乡人,两位曾是感情笃厚的朋友。谢觉哉利用同乡与旧友的关系,对贺耀组开展争取工作。一开始贺耀组对谢觉哉的到访并不积极,并借故避而不见,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也经过谢觉哉的不懈努力,最终使贺耀组的政治态度发生了转变,开始接受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修改、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令,推动了甘肃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为团结甘肃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日,谢觉哉经常不知疲倦地会见各界知名人士,并耐心地同他们促膝长谈,给他们讲解抗战形势,鼓励他们参加抗日运动。在八路军驻甘办事处工作期间,谢觉哉写下了几十万字的工作日记,并以焕南、觉斋、明远、佳心等笔名发表了70多篇宣传抗日救亡的文章。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南古城 一个王朝远去的背影

下一篇甘肃携秀美风光和经典非遗闪亮登场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